作为内陆国家,在数千年的封建朝代中,中国对海洋的了解一向知之甚少。直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郑和是明朝的一名太监,相传他本来姓马,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又被称为“三宝太监”。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郑和就在他身边跟随,史书记载郑和十分聪明,擅长谋略,还懂得军事指挥作战。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当朱棣登基后,郑和就被任命为内官监太监。
准备周密的远洋航行
明朝时期,明太祖的外交政策相当积极,他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并在《皇明祖训》中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希望能够和周边国家,共同友好和谐发展。
朱棣成功称帝后,也延续了祖先的外交政策,他曾经派遣官员出使周边许多国家,包括爪哇和苏门答腊。
与此同时,在经济方面,受益于朱元璋三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了朱棣即位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各个行业都有所恢复,在江南地区,海船建造业也发展了起来,有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厂。
展开剩余79%在航海技术上,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将观测日月星辰的方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集合起来,这被称为“牵星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
造船业的发达、经济水平提高以及统治阶级的积极意愿,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郑和下西洋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经过周密的准备,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开始了他的首次航行,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共出海七次。
在这七次远航中,郑和和他的船队从南京出发,在福建福州长乐的太平港乘船远航,航行经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的地方是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可以说,这一壮举的发生既有人为的因素,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七下西洋究竟为何?
关于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由于朱棣得位不正,他登基后十分担心建文帝卷土重来,听到传说称建文帝逃往海外后,就派郑和表面上出使西洋,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不过,有不少学者认为,建文帝生性仁慈懦弱,又失踪多年,并不具备和朱棣争夺皇位的条件,朱棣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劳民伤财。
也有一种说法称,明成祖十分看重周边各小国来明朝朝贡,想要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出使夕阳是为了宣扬国威,使得周边国家畏威怀德,主要出自于皇帝好大喜功的私心。
还有一种说法称,是由于明成祖对水军将士不太信任,因此以出使西洋为名,在自己离京、远征的同时把水军也派出去,不要给自己捣乱。同时,这也能够避免一些失业海员铤而走险,勾结倭寇。
据记载,郑和的船队规模十分宏伟,不仅人数多达几万人,宝船体积巨大,还带了大量给外邦的赏赐。除此之外,虽然船队中没有少女,但却有着不少老年女性和接生婆。这不禁令人怀疑,为何郑和下西洋要带上这些人?
在当时下西洋的船队中,其主体是海员、将士和官员、翻译等人,这批人全部都是男性,大多处于壮年,血气方刚。
如果带上年轻女性,不仅年轻女子身体娇弱、难以忍受远洋航行的枯燥乏味和颠簸劳累,容易生病,并且一旦和船员发生私情,也会成为一个麻烦。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不少负责照料这几万人日常生活的后勤人员。因为古代讲究君子远庖厨,所以,男性官员们是不会做洗衣做饭,这些家务活计的。因此,船上待了很多老年妇女,为大家供应伙食,有时也照料生病船员。
最后,在古时接生婆属于医生的一种,郑和下西洋时带上一些医生等技术人员,也是为了向周边国家宣扬大明先进的技术与文化。
据记载,郑和为大明带回了许多当地特产的名贵宝石、香料,还包括斑马、羚羊、鸵鸟、长颈鹿等。其中,长颈鹿被认为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深受朱棣的喜爱,他还让臣子写了一篇《麒麟赋》来纪念此事。
可惜,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海外贸易也没能发展起来,明朝就这样错失了大航海时代开始的重要历史机遇。
发布于:天津市